中国历代文学精华_第三章隋唐五代文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隋唐五代文学 (第1/14页)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是唐代文坛上新旧过渡的人物。

    王勃(07年),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7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7年)或三年(7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赋风格清新,他在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约09年),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9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据说他晚年不堪病痛折磨,含悲怀愤,竟然投水而死,令人扼腕不已。

    骆宾王(约0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初唐四杰”是当时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阔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陈子昂(9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的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而当他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时,却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

    岁那年,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8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9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其冤死狱中。

    在文学方面,陈子昂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