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精华_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1/15页)

    建安文学看“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又因为时处建安年代,又有“建安三曹”之说。他们雅爱词章,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蔚为大观。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他们三人的思想感情也大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这让他们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角,“三曹”诗文既反映他们伤于乱世人生无常的悲凉,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伟大志向。由此形成了“三曹”文学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也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曹操年轻时爱舞枪弄棒,后来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赏过必罚,把京城治安管理得井井有条,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他对天下极具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一斑,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曹植自幼颖慧,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此外,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洛神赋》是曹植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他路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怀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建安二十五年(0年),曹操病逝,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曹操曹丕曹植是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立者。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9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安阳北)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高,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在政治上反对曹操。他的文章虽然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王粲能诗善赋,诗以《七哀诗》最为有名,这首诗和曹操的乐府一样体现了以旧题写时事的精神。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9年),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00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08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