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6章 蝗虫 (第2/2页)
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叶枫结合了各种条件,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在大唐推行植树造林显然有些困难,那么唯有生物防治了,要知道,人,也是生物,就像把小龙虾吃的近乎灭绝一样,蝗虫,也是可以的。 “陛下,可以鼓励百姓挖掘蝗虫虫卵,并奖励粮食,然后在蝗灾区大肆放养鸡鸭,不仅可以让鸡鸭迅速成长,还能有效遏制蝗虫的繁衍。” “鸡鸭真的能遏制蝗虫?”李世民有些不解,没人开过这个先河,效果怎么样不得而知。 “绝对是可以的,微臣还有一个主意,那就是吃,其实蝗虫非常滋补,并且味道也不差,只是大家不知道烹制的方法!” 听到这话,李世民就来兴趣了,他刚才就生吃过一只,说不上难吃,但绝对不是美味,吃一两只还行,若是多吃,不敢想象,反正他接受不了。 “哦?那你说说,该如何烹制啊?” “陛下,既然皇宫内已经有了蝗虫,那我亲自下厨,到时候陛下可以尝尝!” “行啊!那你快去准备吧!” 李世民知道,不管任何时代,吃,永远不会淘汰,若是将蝗虫变成一道美味,百姓纷纷效仿的话,蝗虫又有何惧?不多说,数万百姓每人十只,那就意味着数十万只蝗虫的死亡。 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把蝗虫蒸熟去掉翅膀和小腿晒干,已经成了一种美味,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蝗虫晒干了可以当虾米吃,只是东南人不肯吃,而西北人却很喜欢吃——这可能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很少闹蝗虫,当地人很少见过大量的蝗虫。 明末著名理学家陈龙正的吃法就比较“野蛮”了,“蝗可和野菜煮食”。但是明朝人比较富裕,不大屑于吃蝗虫,他们一般拿蝗虫喂鸭子喂猪。 清朝康熙年间的陈芳生曾写过一本《捕蝗考》,那里面引用了范仲淹的说法:“曝干可代虾米,尽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然西北人肯食,东南人不肯食,亦以水区被蝗时少,不习见闻故耳。” 叶枫想到了三种食用方法,只要有调料,绝对是一道美食! 茴香炒飞蝗:蝗虫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 烤蝗虫:把蝗虫进行烧烤使用,香脆,营养价值丰富。 油炸蝗虫:稍加处理之后直接放进油锅油炸,之上加上调料。 于是乎,叶枫抓了蝗虫之后很快就将黑暗料理做出来了,吴能率先尝试,吃后大为赞赏,李世民见后也是下嘴了。 “嗯,真好吃,蝗虫之美味胜过大鱼大肉啊!叶枫,真有你的。” 叶枫的黑暗料理发明之后,李世民立马推广下去了,在长安刮起了一阵美食风,百姓纷纷跑去抓捕蝗虫,这个结果让众大臣目瞪口呆,李世民则是十分满意。 由于好奇,大臣们也纷纷尝试。 程咬金:“嗯,这玩意没想到这么好吃!” 魏征:“这还是蝗虫吗?完全就是人间美味啊!” ...... 看着他们一个个疯狂的吃蝗虫,叶枫汗颜,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从小就讨厌虫类,这玩意他是绝对不吃的,看他们一口一个的样子,浑身都是鸡皮疙瘩。 犹如一阵风,这阵吃蝗风刮起之后,蝗虫大肆减少,在长安几乎都见不到了。 叶枫知道,蝗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蝗虫促进了植物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植物也促进了蝗虫的多样性发展。蝗虫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对生态系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植食性的蝗虫还能够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动物的粪便,使其更利于土壤吸收,转化为蛋白质随植物一起供植食性动物食用。 鉴于此,治蝗该治到什么程度,得三思而后行,不管怎么样,长安附近的良田算是保住了,这对百姓而言绝对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