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6章 蝗虫 (第1/2页)
李世民到玄武门北面的禁苑,看见了蝗虫,然后拾取几只蝗虫,说道:“百姓视谷子如生命,而你们却吃它们,宁肯让你们吃我的肺肠。” 说完,李世民举手想吞掉蝗虫,吴能见后,立马劝诫道:“陛下,吃脏东西容易得病。” “朕为百姓承受灾难,为什么要躲避疾病!” 李世民一口吞食掉蝗虫,一脸忧愁,今日一早,就有人上报长安附近出现了大量蝗虫,连皇宫中都出现了不少,如何能不担忧?于是召见叶枫商议蝗灾一事。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唐朝,除了旱涝霜冻冰雹之外,老百姓最怕的可能就是蝗虫了,这东西一闹起来,那是铺天盖地,所过之处寸草不留,但是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朝代是因为闹蝗灾而灭亡的,治理蝗灾的办法一直在改进。 话虽如此,在唐初的时候,蝗灾还是令人畏惧的,普通百姓一年的生计都在庄稼之上,一旦闹起了蝗灾,这一年的心血也就毁了,而且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素有“旱极而蝗”的说法,两者齐至,无异于一场灾难。 在隋唐之前,蝗虫被视为神虫,如果发生蝗灾,不仅不能驱赶,还要赶紧祭祀,一旦发生蝗灾会认为是人间做错了事,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这样的做法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样做毫无意义,就不再敬而远之了,改成了消灭蝗虫,只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有的只是心酸和眼泪,算是有心无力吧! 目前蝗灾还没有形成,李世民认为还有挽救的机会,只不过自己没有好的办法,叶枫就成为了他的倚仗,他总是有新奇的思路,而且每每收到奇效。 “叶枫,长安附近出现大量蝗虫,你可有良策啊?朕甚是心烦,如果处理不好,必是一场大灾啊!” 长安算是土地肥沃,百姓居住最多的地区了,良田万亩,就怕蝗虫啊! 叶枫开始深思,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那治理蝗虫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取得奇效,最出名的要数化学防治了,也就是农药,可这是唐朝,这玩意根本没有,也就是说,得从环境或者生物防治方面入手。 因地制宜,入乡随俗,既然生活在大唐,就先思考古代治理蝗虫的方法,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汉代灭蝗发明“沟坎法”,就死在地头路旁挖好深沟,挥舞树枝、木片之类的东西,嗷嗷乱叫把蝗虫赶进沟里加土活埋,不过效果并不是很好。 唐代发明了边烧边埋的方法,关于吃蚂蚱,最有名的要说唐玄宗的那句,你吃我臣民的粮,我吃你这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唐玄宗开启的先河。 《宋书》记载:“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官方发动老百姓挖掘蝗虫虫卵,并且奖励粮食。 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 明朝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人们已经学会了生物战,那就是养鸭灭蝗,诚然,鸡鸭对蝗虫的打击是致命的,吃后还能迅速成长,蝗虫一身都是蛋白质,可谓是非常滋补的。 说起古代的治理方法,就不得不提现代的防治手段,有些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度。 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长远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