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顺灭清1644_第二章 备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备战 (第1/2页)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满清军团早已经成为了一只冷热兵器混用,拥有红衣大炮这一战略武器的东亚最强军团。

    这支军队可不是垃圾电视剧里面的那些手持长矛大刀,身着薄马褂的散兵游勇。而是一支披着厚甲,手持火枪,能架大炮,拥有极强战斗意志和严格纪律的步骑兵混合军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今东亚各大政权中,装备,纪律最好的军队,就是大明边军的火器装备率也比不上满军,更不用说刚刚稳定下来不到两年的大顺军了。

    军队组织度和纪律就更不用说了,若是比较单兵数素质,都是人,鞑子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满清鞑子军的政治框架和军队制度都已经相当成熟,就算是抢劫也会按纪律,依命令行事,往往能够做到井然有序,随时可以再投入战斗。

    这远不是腐朽的明军或者还未成熟的农民军可比的。

    而满军最恐怖的地方还远远不是这些,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往往取决于其后勤能力的强弱,一旦后勤崩溃,纵使是再强大的军队,前线大概率也会跟着奔溃。

    这其实也是明军屡屡战败的原因——看似庞大且占有优势的大队人马实际上压根没有稳定的后勤和统一的指挥,往往一触即溃,亦或是被各个击破。

    而相对于腐朽不堪的明政府,满清的政治动员效率可称神速;相对于年轻,尚未完成内部整合的大顺政府,满清的政治框架可谓成熟。

    由此不难看出满清政府为何能在原来的世界中会屡屡获胜,这可是一台花了几十年时间打造出来的战争机器啊!

    东北地区矿产丰富,资源充足,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开始仿制明军的火器,意图加强军队战斗力。

    进入皇太极时期后,满清更是成功利用俘虏自明朝的工匠和投降的明军仿制成功了红衣大炮,并在锦州等地形成大炮制造基地。

    从此以后,明清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炮战时代”。双方都为了击败对方而大量制造红衣大炮,辽东战场也成了这时东亚地区重型火炮最密集的地区。

    只是,明政府这台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国家机器逐渐在这场斗争中失去了优势,甚至已经被超越。

    而现在,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大顺最高领导人李自成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比起明政府,他甚至更加看不起满清政权。

    “按大军的行进速度,大王此时应该已经到永平了。”许勇小心翼翼地说道,他们的阻击计划对外是严格保密的,就是新辽东营军中的士兵至今还不知道。“七万大军,若是没有辫子军,吴三桂必死无疑!”

    “吴三桂和鞑子打了那么些年,难道就这样叛国投敌了?”王浩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而且他的一家老小三十几口人都还在大王手上呢!”

    “哼,那些老爷可不管你,就算是杀了他全家几百口人,他也是说叛国便叛国。”许勇啐了一口,恨恨道,他这句话暗指的显然是“大名鼎鼎”的尚可喜。

    这年头,军队里的军头和士兵,从来不和你讲什么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只要有钱粮就给卖命,只要打不过就加入,反复横跳,朝夕易主都是常态。

    走到城下,李来亨放慢了行进的脚步,眼神真挚,十分珍惜地看着北京城的一切——战争即将会毁掉眼前的一切。

    “你们应该都明白,若是吴三桂叛了国,和鞑子勾结在了一起,那大王就危险了!”李来亨脸色阴沉了下来,若有所思,又缓缓问道:“周世昌,现在火器司恢复得怎么样了,每日可以产多少鸟铳?”

    “回将军的话,如今火器司已经完全恢复,花重金在天津招的数百工匠和十几个夷人前两日也已经就位,现在火器司每日可产鸟铳四十多支,每月可产小炮十三余门,红衣大炮三门,火药炮弹也是生产充足。”周世昌躬着腰,毕恭毕敬回答道。

    如今火器司的工匠实行按件计薪,分工合作的劳动模式,虽然没有办法实现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但是效率也至少提升了两倍。周世昌管了一辈子火器司,都没有想得出来这样的法子,他对眼前的这个十项全能的将军简直就是心服口服。

    “嗯。“李来亨点了点头,“工匠的待遇一定要保障,若是谁能将火器的性能改进,官升两级,赏银一千两。”

    “诺。”

    他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十分重视火器的运用,特别是火炮,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都作用巨大。不奢望达到怎样的地步,至少即将和满军死战的一万五千辽东营将士在装备上不能弱于敌人,否则这仗便很难打。

    “王浩,吩咐你转运的东西进行的怎么样了?”李来亨又问道。

    为了提高大顺的火器装备率,李来亨如今正筹划着在陕西再建一个火器司,专门生产火炮和火枪装备顺军。万一将来守不住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