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水浒传_第18章 名动四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章 名动四方 (第1/2页)

    第18章名动四方

    其实,在华夏汉代以前就有皮橐的存在,这是人类最早的冶炼鼓风器,唐宋发展成一人高的木皮橐,还能用于水利,宋末开始出现小型双拉杆木制风箱,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手拉式活塞风箱,正逆都能形成风力,提高了冶炼技术的进步。

    赵泓立即让身旁士兵去把工地上的木匠找来,尽快把手拉式活塞风箱做出来,才能提升水泥灰号,让它能够更加的凝固。

    闻焕章看着赵泓一番作为后,才问道:“赵指挥,造出此等神物,为何还不高兴。”

    赵泓解开心中难题,颇为高兴,笑道:“这种只是三等水泥,用于修路造房子还可以,修建城池和河堤还差些意思,我已想到办法,等改正后,你再看它效果。”

    “三等?就已经坚硬如青石,那一等不就坚硬如铜铁?”

    闻焕章一脸的惊异,他自己都不清楚,随着水泥的出现,他的思想已经转变,由原来对赵泓的怀疑变成了无条件的相信,这就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哈哈...,那就要看实际结果了!”

    闻焕章十分喜欢赵泓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性格。

    就在两人畅谈之际,朱富带着两名男子找了过来。

    一位文士打扮,二十三四岁,面白无须,七尺左右,一袭灰色文士袍,手拿一支判官笔,两眼囧囧有神的看向闻焕章。

    另一位,一身农夫打扮,应该不到三十岁,满脸的短茬胡须,浑身上下的肌肉就像要爆炸一般,特别是两个手臂非常粗壮,一手拿着两尺金刚杵,一手握着黑铁四棱锤,不是因为脸型方正,赵泓都以为这人是雷部正神雷震子呢!

    朱富小声解释,这两人一同前来,说是仰慕赵泓,非要见到他不可。

    没办法,朱富只能做主把人带到了龙山寨。

    那位文士,不等朱富介绍,就向闻焕章躬身道:“老师高才,《蒙学集录》聚天地之精髓,彰汉人之华章,文采直追文圣、至圣先贤,请受弟子一拜。”

    这正是应了李清照那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本心血来潮,赵泓想要刷名声抄出来的《蒙学集录》,真的如他所想为其赚来了声望。

    闻焕章哈哈一笑,一把拽着赵泓,向文士道:“这位才是你要找的人,我也是慕名而来。”

    文士一愣,面前居然是比自己还年轻的一名武官,这可超出了他的认知。

    赵泓上前扶起对方道:“天下熙熙皆为名利,我也身在其中,本是金仙托梦受书,我是受之有愧。”

    一句话就把事情解释的通透,老子不是神通广大,能够写出这些都是神仙所赐,为了名利才写出来的。

    听完赵泓之言,文士对其又是躬身一礼,激动道:“神仙托梦已是奇缘,而大人能为天下苍生考虑,把神受之学识赠予天下苍生,这是何其坦荡的胸怀,请受学生一拜。”

    “不敢当...”

    赵泓又一次扶起对方道

    “萧少爷就是这个脾气,赵大人还是收下他吧!,不然大人您可有的烦了,某就是因为一副金石碑文,被他差点烦死。。”

    赵泓闻言心中一动,这两人不会是济州府的‘圣手书生’萧让和‘玉臂匠’金大坚吧?

    “你是精通‘苏黄米蔡’四家书法的萧让?”

    文士一惊,开口道:“老师何以知我?”(老师一词古已有之,明清后多称先生。)

    “你我有缘,今后我们当以兄弟相称。”赵泓也不解释,笑着道

    “大人,可识得某是谁?”

    那个农夫打扮的壮汉,急不可耐的问道

    赵泓一笑,道:“济州‘玉臂匠’金大坚是也!”

    大汉一惊,接着大喜道:“大人真是神了,某从没出过济州,您竟然知道某。”

    一旁朱富见此情景,异常欣喜,终于亲眼见到哥哥本领,居然没有相见,就能一口喊出对方名号。

    萧让也是借坡下驴,只要能够跟在对方身边,兄弟不比徒弟好的多。

    “哥哥...请受小弟一拜。”

    萧让对着赵泓跪下磕了一头,金大坚也跟着跪下磕头。

    看到众人不解的模样,金大坚解释道:“萧少爷都要磕头,某是他的雇工,还不得跟着磕头。”

    原来,萧让号称‘文痴’,在老家四处搜集金石碑文临摹笔法,金大坚也在济州闻名已久,萧让得知他技艺后,就亲自拜访探讨雕刻名家笔法的心得,金大坚可是靠着金石技艺养家糊口,萧让为了方便,就把金大坚一家雇了下来,这一来两人就焦不离孟,可以一起探讨金石碑文。

    ……

    河北东路沧州

    天色已近正午,段景住身背一个布包风尘仆仆的赶到清池县柴府。

    河北小旋风,当世孟尝君,柴进因而天下闻名,稍一打听段景住就找到了位于南街的柴府。

    下马来到府门前,一名家丁见到段景住虽然其貌不扬,可是坐下骏马不凡,急忙上前躬身问好。

    “这位壮士,不知所来何事?”

    段景住抱拳回礼道:“受我家哥哥之命,前来接一好友回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